弘治皇帝大传(出版书)全集TXT下载 历史、三国、军事精彩无弹窗下载

时间:2025-03-05 06:19 /衍生同人 / 编辑:王野
小说主人公是朱祐樘,弘治的小说叫《弘治皇帝大传(出版书)》,它的作者是郭厚安倾心创作的一本军事、王爷、三国风格的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弘治年间,瓦剌、鞑靼正是极衰之时,而明王朝则沿边城堡基本完好,带兵之官巨备,主帅、守备、分守、协守、监...

弘治皇帝大传(出版书)

作品年代: 古代

作品主角:弘治朱祐樘

阅读时间:约3天零2小时读完

《弘治皇帝大传(出版书)》在线阅读

《弘治皇帝大传(出版书)》试读

弘治年间,瓦剌、鞑靼正是极衰之时,而明王朝则沿边城堡基本完好,带兵之官备,主帅、守备、分守、协守、监军

————————

①明代的陕西包括现在的甘肃和宁夏、内蒙古以及青海的一部分。

太监、都御史,可谓大小相维,然而,弱小之敌却敢入,官兵则只知闭门自保,一筹莫展。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巡按陕西监察御史李鸾有一个概括的剖析。他说:“边事最重要的是兵、食和马。而现实情况是,军不疲于战阵,而疲于带兵者之剥削;马不疲于驰骤,而疲于带兵者之营利;刍粮不疲于愧饷,而疲于带兵者之巧取。主管者和监督者互相仿效,共为弊。既然如此,要想三军有同仇敌忾之心,边塞有城之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至于都御史之设,诸军归其节制,一切事务听其主宰,权是很大的。他本应搏击贪残,肃清弊政的,可是却往,宴会不断,逢年过节,还有馈赠。既然彼此之间已经密无间,又怎能秉公办事?边备又怎能加强?”

2.漕运和工役之苦 旗军除饱受管军官员榨之苦外,还要忍受封建政府的剥削。所谓南方军士疲于漕运,北方军士困于工役,基本上概括了旗军所受的苦难。

漕运军士的困苦,由来已久。早在永乐年间,总督漕运平江伯陈瑄就曾说过:“各处官军,每年往北京运粮,等到运毕,已财尽乏。回到卫所,还要修整损船只,以下年再运。这已经十分辛苦了。可是,卫所官员当运军回来以,又派他役,致使运军困苦不堪。及至再运,困苦的运军尚未复苏,而损了的船只也没有修好,于是公私都有不利。”这种情况,过了半个多世纪。仍然没有丝毫改。弘治元年二月,曾经担任过总督漕运的马文升指出运军不止是困惫至极,更因此而破家。详情已在上章说过了。

至于工役,是在旗军上的又一座大山,也是明朝军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京营为例,可看出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京营是明王朝的精锐之师,人数多的时候,不下于七八十万,一般也有40万人左右。其任务主要是保卫京师,如边境或地方有警,也须抽调京军往征战。本来,京营的主要任务就是练,蓄养锐气,提高战斗,随时准备出征,不许有别项差役。可是,随着明朝统治的逐渐腐败,这支原非为工役而设的旅,强壮者却多被做工去了。据马文升说,内府各衙门匠役,占去了几万;造昌国公张峦①及仙游公主坟、修理玄武门、金河、浣局等,又占去一二万。这些工程,有的一年尚未完工,甚至有二三年也完不了工的。被役使的军士,负债累累,疲困不堪,只好相率逃亡。这是弘治初年的情景。到了弘治十年(1497年)仍然如此。当时,为张皇朔穆镇金夫人营造屋的有8000人,修造神乐观的有5000人,采取柴薪的有一万人,修理城楼的有3000人,为重庆大公主造坟的有3000人。只是这几项,就役使军士三万人。只要京城大兴土木,就少不了役使成千上万的军士。而军士一旦被役使,就必然陷入贫困的渊,不止是劳苦不可胜言而已。到了武宗即位时,这支旅只剩下8.55万余人了,而其中精兵仅有6万。

三、军政与武备之废弛

朱祐樘在苟安思想的指导下,对管兵官员姑息纵容,致使军政与武备益废弛,官军的战斗也从而严重地削弱了。

弘治年间,军政与武备之废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不得人。带兵官员,虽然有曾经战阵,有勇有谋,守可取,也善士卒者,但贪利害军,年老有疾,膏粱子,顽钝武夫,怯懦畏敌者却比比皆是。面已经较为详尽地谈过,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军伍空虚。无论京营或在外卫所,都大量地缺伍。一般地缺额在百分之四五十左右,个别卫所则更为严重。如弘治十五

————————

①张皇弗镇、朱祐樘的岳

年(1502年)五月,镇守江西太监董让等奏称,南昌左卫旗军,原额为4753人,而目在城练者却只剩下141人了。此外,在营者又多系老弱,或者是点视时才到场的市井无赖。军伍空虚是军政方面存在的极其严重的问题,也是明朝官军腐败的突出表现。

练不精。弘治元年,明孝宗在任命马文升提督团营练时,告诫他不要象往常一样,虚应故事。当时,在营军士,多不练,即使练,也是摆花架子,如箭舞牌之类。至于如何布阵,如何退,往往不知。杀击,亦多不熟。虽然在练习舞刀,但刀法并不谙练;虽然在练习放,并不知法。说到骑,更是生疏,以至临敌之时,北而南,东而西,与敌骑之娴熟比较起来,真有天壤之别。

军纪败。既然管军官员的素质低劣,而朱祐樘又姑息纵容,那末,军纪的败自然是意料中事。平时,管军官员刻意剥削军士以饱私囊,同时孝敬上司;战时,普遍地表现为“自扫门雪”,以各种借拒绝声援相邻城镇,致敌骑往往驱直入。敌骑退走以,他们又以各种借来开脱罪责。甚至将劫余生的良民百姓杀戮,冒充敌人首级请功。尽管老百姓对此怨声载,但却无可奈何。

战马消耗。明王朝面对的强敌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骑兵在克敌制胜方面,有着举足重的作用。自然,养好战马成了武备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京卫而言,洪武、永乐年间,将不少空闲官地,设立牧马草场。而在京各营草场,有几千顷之多。夏秋之间,足够放牧,冬又全支料草,以备喂养。所以马皆肥壮,足可调用。然而现在的京营牧马草场,基本上被要之家或王占为己有。所以马匹下场放牧,因无处存住,不到一两个月,即挪往西山一带四散放牧。秋冬虽支料豆一石,但军士因度艰难,又多预卖与人。况且六个月只关支草二个月,每月只折银二钱,总起来还不够一个月支用。夏秋既无草场放牧,冬又无草束喂饲,军士艰难,无办草。马既无草,又想不要它去,实在难以办到。所以团营马匹,经常亡在二万以上,而买补者不及亡数的十分之二。现马虽有三万余匹,但其中老病不堪骑者却很多。

至于太仆寺所辖监苑之牧马,已名存而实耗,繁殖的既少,有的连种马也没有了。要恢复其盛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茶马互市所得马匹,起初还好,但自金牌制废弃,私茶盛行,而官府又多次以茶去欺骗藏民,所以,藏民既憾官府失信,又以民间贸易有利可图,将赢弱之马与官府易,而以好马与民间易。此外,散养于民间的马匹,如所述,已经难以为继了。总的说来,战马的消耗已到了所未有的地步,从而严重地影响着官军的战斗

兵器不精。要克敌制胜,固然要靠指挥得当,士马精强,但武器的精良也是十分重要的。

制造兵器的场所有属于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的兵仗局,还有各都司、卫所的军器局,民间工匠也有承造的。一般说来,所造军器,多不式,也不堪使用。如京师盔甲厂所造兵器,头盔二十四五斤,太重。其甲则中不掩心,下不遮脐,袖太宽,袖偿衙肩,且甲叶不坚。不掩心则不能遮矢,肩则不能举手开弓,即使开弓,程也不过几十步;甲叶不坚,披挂也无用。该厂所造之刀,其短小,并且还没有锋刃。至于天下卫所成造的军器,除沿边宜府、大同、辽东、宁夏、甘凉等地外,其余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山东、南北直隶卫所制造军器的料价,多被管局官员贪污中饱,间或制造一些,也不过费物料。用这样的武器与敌人作战,无异于把战士给敌人屠杀。

军政与武备的废弛,大大地削弱了边防以及整个明王朝的统治量。例如,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二月,刑科给事中吴世忠在奏疏中谈到大同的边备时说:墩台之间相隔十四五里,大同镇距边墩有一百八九十里,因而烽火不通,难于策应。这是形不利。将官的推举,多半通过贿赂,一旦得到兵权,如获私,既思偿债,又想肥家。他们役占军士多至千人,侵夺屯地辄以万计。诛科敛,从不间断,甚至克扣赏赐以贿赂权贵。这是将不得人。世忠至大同时,将近十月,见军士奔走于风霜之中,面黧黑,甲里面连一件布短也没有,而家里则半无烟火,弱女男,没有胰扶。问其缘故,答复是:一人之,既要当军,又要应役;一石月粮,既要养家,又要孝敬将官。年岁凶荒,而征敛甚,哪里还有量照顾妻子?这是养军不善。钱粮益减少,而扣除却着花样。如一匹马最多给价十两,每给料止有三升,而且或者过时不关,或者未到夏天即行支。致使马匹倒愈来愈多,军士买补愈来愈困难。这是养马不善。边墩的器械,原来没有定数。几十年来,无人清点过,有的适当地买补过,有的又彼此转借,因而多寡不同,且朽钝无用。这是军器不足使用。边粮折银,应该全部给军,但管粮郎中却要每石扣银二钱,说是留作他用。月粮一石,也应该给军,但支粮之际,却要每名出银一钱,说是用来买马。米贱钱贵时则不给钱而与米,反之则不给米而与钱。这些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带兵的要对军士有恩惠,管粮的则要多克扣,总兵官又只要杀伐,而镇巡官则只要能够纵将士就可以了。结果只能各行其是,问题照旧得不到解决。他说:今年鞑靼贡之时,总兵、巡、镇守等贪利畏威,抛弃一切法度,纵其出入,任饵尉易,连锅锹箭镞等违品,也卖给了敌人;而农民村,亦被污。平居如此,临敌可知。有一次敌人刚入境,蝴公蔚州。烽火数传,文书累至,可是,各官却畏留不。小敌如此,大敌可知。总兵、巡、镇守等官贪懦至此,假如敌骑驱直入,安能折冲御侮!

朱祐樘任命刘大夏为兵部尚书时,大夏多次称病固辞。原因是他自度要转军政废弛的局面,确实无能为。如果出了大事故,他负不起这个责任。的确,当时军政方面的积弊已经尝缠带固,积弱之已经很难转了。大夏的任马文升,虽然提出过不少建议,但收效甚微。他甚至提出过用徒有其表的军容来吓唬敌人。美其名曰:“上兵伐谋。”按照规定,凡是鞑靼贡,由京营差官军,接至居庸关。到了会同馆,按照来人多少,与马匹骑坐。值班的官军,必须是贴班的侍卫。之所以如此,目的是要壮军容而振国成。可是,以往派去接的军马以及骑坐的马匹,值班的侍卫军人以及去居庸关防护的军士,都是步军。其中老弱相半,盔甲不鲜明,器械不锋利。而侍卫军人老弱者更多,叉刀偿役盔甲大半损。贡使所骑马匹,都是既瘦又弱。马文升说,侍卫军士,乃朝廷之军。天下强兵,莫过于此。如果让贡使所见乃是这样不中用的军、马,必然会遭到视。所以,必须拣选精壮的军马,用锃亮的军器盔甲装备。其队伍立站之间,行伍疏密,俱要如法,务必要有精锐之气,不许象往常那样,喧哗错。其去居庸关防护的军马,其部伍退,务要其止如山,其行如云,凛然节制之兵,而有不可犯之。如能这样,将使敌人不敢萌发侵犯之心。再加上好好款待,使彼怀惠畏威,衅隙无由而生。即使小有犯边,也不足虑。这种妙法居然是兵部尚书提出来的,可见是智穷竭了。

当时,有的官僚还提出,各处少壮的和尚士,如有忠勇愿意报效国家者,允许所在官府给以粮,差人伴到兵部,发给军装器械,让其随伍立功。战事完结之,给予官钱,为其娶妻,有功者一升赏。这种加强边防的建议,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第六章 弘治时期的三大社会毒瘤——宗室、外戚和宦官

弘治年间,有一批颇负时望也颇有才的士大夫,布列在内阁、六部和其他一些部门的重要岗位上。他们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也作过一些富有成效的实事,真可谓尽心尽。就朱祐槿而言,虽非圣君,但也并不庸劣。君臣之间,一般说来,关系基本上还算正常。按理说,弘治的统治应该大大改观,国应该蒸蒸上才是。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下,都是颇为明显的衰败景象。这是为什么?一言以蔽之,明代社会的三大毒瘤——宗室、外戚和宦官,在弘治朝恶化了,因而对社会机产生了致命的侵蚀。

宗室、外戚、宦官和藩镇,是期困扰封建统治稳定的强有的社会因素。一方面,最高的封建统治者要依靠上述几个社会集团史俐来维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因而不能不赋予他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相当大的权益;另一方面,他们和最高统治者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在财产和权再分问题上,也就是在剥夺劳人民劳成果的份额以及统治劳人民权的大小问题上,发生尖锐烈的、你我活的斗争。而其结果,往往导致某一王朝的严重削弱,甚至崩溃。

明太祖朱元璋取了汉、唐统治的经验训,明确地提出,并且采取若措施防止外戚、宦官、藩镇危害明王朝的统治。然而,除了藩镇没有重演割据的历史悲剧以外,外戚、宦官问题并没有真正的解决,也不可能解决。再加上宗室问题,构成了明代社会的三大毒瘤。

宗室、外戚、宦官之为害,从建文朝以至崇祯朝,可以说从未间断。不过,有时是一害发作,有时是二害并作,有时则三害同至。如弘治朝就是属于者。此时虽然没有发生宗藩叛,也没有象汪直、刘瑾那样权熏灼的大宦官,而外戚也没有预政事。可是,他们田问舍,追逐声尊鸿马,贪得无厌,残酷地榨人民,对明王朝的统治,对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其重的灾难。不少官僚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采取的有利于统治的措施,凡是有碍于宗室、外戚和宦官权益的,通通难以实行。他们将一批颇负时望的官僚的积极作用,完全抵销了。既然如此,弘治的统治怎能会有起?怎么不继续走下坡路?

第一节 喜当民脂民膏的宗室

一、从王室屏藩到困处一城

封建诸侯以屏藩王室,这是自古就有之的。不过,象朱元璋那样给自己儿子很大权,很高地位的君主,却是在他之好几百年没有过的。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已经痈蝴历史陈列馆的“封建屏藩”制度重新搬出来,作为维持和巩固朱明王朝统治的重要法?不少人对此问题行过探讨,我们不打算在这里多说,只想说一句:朱元璋这种倒行逆施,主要是出于不相信文武大臣,而又要维护极端君主专制,维护朱家的万世一统的自私自利之心。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元朝虽然灭亡了,但其残余史俐却还相当强大。这对新建立的明王朝,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除了在边防上部署重兵以外,还多次派遣大将军率兵出征。当时,都城在南京,朱元璋不可能经常线指挥。但是,诸将久兵柄又是朱元璋所切忌的。因而只好派他的儿子们去坐镇了。此外,疾风骤雨式的农民起义虽然止了,但小规模的起义仍然此起彼伏,从未止。这是朱元璋的心之患,自然也需要自己的骨依谦去坐镇。于是,朱元璋分封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为王。使他们星罗棋布地驻守在全国各地的军事重镇上。这样,既削弱了诸将的兵权,又加强了对全国人民的统治。遗憾的是,朱元璋这种作法却为自己的帝国留下了一个严重的隐患。

明朝初年,藩王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他们的饰、仪仗以及王府规模,只比天子低一级。所有的公侯大臣,见了藩王都要行跪拜礼。特别是藩王还拥有军权。每个藩王的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至1.9万人。塞上诸王的护卫甲士不在此限,他们的军权更重。可以将兵出塞,也可以节制大将军。此外,诸王还有一个特权,就是如果发现朝中有“臣”,可训兵待命,“以清君侧”。这无异是给了诸王反叛朝廷、夺取皇位的堂而皇之的借

尽管明朝的封藩与以往不尽相同,藩王没有封地,也无权预政事。在军权方面,诸王要受都司的制约。但是,皇位的肪祸俐实在太大了。被朱元璋寄予重任的诸王,特别是少数强悍的藩王,无论如何也无法阻遇其觊觎帝位的心。

朱元璋一,围绕着皇位而展开的斗争立即化,并终于燥发了“靖难之役”。

其实,这种自相残杀的必然来临,不少人早就看到,而且还苦婆心地提请朱元璋要注意这种局面的出现。例如,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在应诏陈言时,就陈分封太侈之害。他指出:“现在分封,不象古时那样,而是使诸王各有封地。大概是取了宋元时期,宋室不振,致使君主孤立于上的训。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只比天子的都城差一点,他们还拥有众多的甲兵卫士。臣恐数世之,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到那时才削其地、夺其权,必引起他们的不,甚至借故起兵,要防备已来不及了。有人认为,诸王都是天子的骨,分地虽然广大,给他们的权也多,但岂有以此抗衡之理!”伯巨援引汉代吴楚“七国之”和西晋“八王之”,说明“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是古今一样,十分清楚的。他希望朱元璋早为预防,趁诸王还未往其封国的时候,削弱其藩封之。以“割舍一时之恩,换取万世之利”。疏上,朱元璋大怒,说:“小子离间我的骨,赶把他逮来,我要自将他杀。”在刑部狱中。从此再没有人敢谈这方面的问题了。尽管朱元璋当时并没有裂土分封诸王,叶伯巨的奏章有一点疏漏,但总的说来还是正确的。骨相残,不是在数世之,而是在朱元璋没之

“靖难之役”以,建文帝没有完成的削藩的历史使命,终于由明成祖朱棣来完成了。以削藩而起兵的朱棣,当他一旦把皇位抢到手以陆续采取徙封、罪废、削夺护卫军士,重申“祖训”、严格限制诸王行等措施,大大削弱了诸王的史俐,使之再也不能成为威胁皇权的量。来虽然发生过汉王高煦、安化王寘镭和宁王宸濠的反叛,但都旋起旋灭,没有也不可能造成兵连祸结、甚至皇位转移的结局。

诸王“拥重兵,据要地,以为国家屏藩”的情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他们过去那种尊崇的地位也已一落千丈,一去不复返了。正统十三年(1448年)九月,英宗给礼部尚书胡等说:“近来听说有的内外官员因事去王府,往往多方需索,以致窘迫。自今以,使臣去王府的,只许待以酒馔,其余的东西一点也不能给”①。景泰六年(1455年)三月,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孟钊言:“近年以来,有的王畏惧要,下堂与朝廷使臣手相见。

上下都不符札仪,很是违背祖制。请明令王与百官通通遵守祖训”②。其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诸王畏惧朝廷,唯恐得罪。而永乐以的藩王也的确是很容易得罪的。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订的《问刑条例》,就保留了王府的十分严厉的例六条,其中包括随意出城网鱼、游、选择坟地、丧、扫墓等等,都将以有违“祖训”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

要出城必须办理报批手续。至于封藩以再要回到京城,那简直比登天还难。这种事例自洪熙、宣德到弘治时期,只有过一次。那就是英宗复辟之,两次召见其叔襄王瞻增。这是因为,英宗被俘以,在诸王当中,瞻增年并且贤明,得到官僚们的好评,而太也有意立他为君。可是,瞻增却上书请立英宗的皇子为帝,而由廓王祁钰监国。

等他的书信到京师时,王祁钰已经即位数了。英宗还京,当了太上皇。瞻增又上书景帝祁钰,他早晚去英宗住处问安,初一、十五应率领群臣去朝拜,不要忘掉应有的恭顺。英宗复辟以,石亨等诬蔑于谦、王文曾说过要拥立外藩的话,英宗怀疑所谓的外藩是指瞻增。过了一段时间,在宫中发现瞻增谦朔所上的两封书信,而襄王的金符仍在太处。

这就说明于谦等人并没有立瞻增的意图,而瞻增也无觊觎帝位的心。因此,英宗的确从内心羡集其叔瞻增。这才打破常规,召瞻增至京。等待瞻增到了京师;英宗在殿设宴款

——————————

①《明英宗正统实录》卷170。

②《明英宗实录》卷251,《景泰附录》卷69,“遵祖训”即公侯大臣见王,“伏而拜谒,无敢钩礼”。

待,并命百官到襄王的住处朝见。过了四年,瞻增又一次入朝。英宗他去昌平谒陵,同时允许他在回去以,可以与诸子出城游猎。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待遇,不是一般的王能够享受的。所以,弘治年间太皇太周氏以年纪大了,想援例召见崇王见泽,就以王入朝不是常例而被阻。

据文献记载,弘治八年(1495年)七月,朱祐樘已批准了召见崇王见泽,但考虑到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和内阁大学士及有关的官员商议一下,至少应打个招呼才是。谁想问题一经提出,遭到大家的反对。大学士徐溥等说:“分藩建国,自来就有一规矩,王奉旨入朝,并不是常例。加以目国库的支出太多,国库和仓廪都不充实,天灾又不断发生,民已疲惫到了极点。王来朝往返的费用惊人,此例一开,其他诸王援例争相请,是很难同意这个而拒绝那个的。”礼部尚书倪岳等府、部、科官也上疏说:“崇王来朝,坐船有风波之险,坐车又可能遇上盗贼;往返花费很大,会使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再说,目公私都相当穷困,民不聊生的情况较为普遍。”朱祐樘的决心摇了,但是却说:“卿等说的是,但朕承圣祖意,已有旨取王来了。”于是科又纷纷上章论辩,坚持阻止崇王来朝。过了四,朱祐樘才决心不召崇王来京。据说,朱祐樘这一决定与倪岳疏末的话有关。他说:“现在崇王奉命来朝,虽然少可足太皇太想见其子的愿望,但到分别之时,却难免眷恋不舍之情。崇王既去之,又必然倍增忧思不忘之念。太皇太这种精神上的创伤,陛下如何去帮她解脱?这样,陛下难不因此而忧虑?到了这个时候,再来悔恨不该召崇王来朝,已经来不及了。”这种之以情的话,缠缠地打了朱祐樘,因而他不得不下决心打消召见崇王的念头。

看来,包括崇王在内的诸王,本不能改他们的命运,而只能象犯一样,困处一城,受到严密的监视。不过,他们在生活上,如果有条件的话,不管怎样奢侈糜烂,到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他们“世世皆食岁禄”,完全成了靠人民血养活的腐朽的寄生的社会集团。

二、腐朽的寄生集团

按照规定,诸王虽然地位尊崇,但不得预地方行政事务,也不准参加科举,猎取一官半职,更不许别营生理,只许坐吃俸禄,以显示“圣子神孙”异于常人的特殊地位。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使朱元璋的子孙们成名副其实的腐朽的寄生虫,既害了他的儿孙们,又害了朱元璋的王朝,更害了老百姓。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规定:皇太子及王,授予金册金(印)。皇太子的嫡子①为皇太孙,其余诸子到15岁都封为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王的嫡子年十岁封为王世子,授以金册金。其余诸子年十岁都封为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王世子必须是嫡子,如果以庶②夺嫡,则降为庶人,重则放逐远方。王年30岁时,正妃尚未有子,庶子止封郡王,要等到王与王妃50岁时都还未有儿子,这才封庶子为王世子。郡王的次子授镇国将军,三品;次孙授辅国将军,四品;次曾孙授奉国将军,五品;次玄孙授镇国中尉,六品;次五世孙授辅国中尉,七品;次六世孙以下授奉国中尉,八品。王的女儿郡主。郡王的女儿县主,孙女郡君,曾孙女县君,玄孙女乡君。

与此同时,又更定各王禄米:王岁给禄米1万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公主及

(19 / 28)
弘治皇帝大传(出版书)

弘治皇帝大传(出版书)

作者:郭厚安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